close

 


四、同期爭妍的櫻花


 


在馬拉松比賽中常常有這樣的情景:有一組選手跑在最前面,當然也有像「馬拉松之王」阿貝貝那樣,總是獨自一人遙遙領先的。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其身後也還會有緊追不捨的一組選手。


 


有人把這一夥人稱為「第一領先集團」。阿貝貝那樣的選手始終居領先地位,但最終誰將獲得第一卻往往難以預料。有可能是在「第一領先集團」中通過競爭而產生冠軍,也可能是某位後來者超過「第一領先集團」而一躍奪魁。真正的馬拉松賽是有終點的,最後將在終點線上決出名次。橋本宇太郎所說的「馬拉松」是沒有終點的長跑,因此,賽程中處於領先地位的總是不斷變換,「第一領先集團」的成員也會不斷更新,其中不乏半路勇猛闖入「第一領先集團」的強者,也有中途而怯陣脫逃的弱者。


 



根據當年升段大賽的成績就可以了解有哪些人在「第一領先集團」中疾馬馳過。升段大賽(大手合)從昭和2年(1927年)開始,一直持續到昭和19年。(原註:當時曾將四段以上劃為甲組,四段以下劃為乙組;同是四段的棋士要按成績劃入甲組或劃入乙組)每年有春秋兩季大賽,原則上每期賽8局,昭和15年(1940年)開始,春季、秋季改稱為前期、後期。昭和16年(1941年)開始,改為每期6局。昭和18年(1943年)再次改為五局。到了昭和19年(1914年)又減到前期4局、後期3局,這是隨著戰爭局勢的發展而變化的。



當年的升段大賽還規定,每期都要決定出優勝一等、二等、三等並給予獎勵。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了昭和17年(1942年)。


 


如表1所示(校訂:抱歉,網路版無附表),一目了然。在表2A中、優勝次數,不論幾等,只根據獲賞次數來安排座次。表2的已積分名次是按一等3分,二等2分,三等1分這樣相加而排出的。另外,因為參加升段大賽的次數相差甚遠,所以分為第一群和第二群。第一群是指從升段大賽開創時就參加的棋士。第二群是指昭和17年以後才參加甲組比賽的棋士。


 


名列優勝次數前五名的是第一名吳清源、第二名木谷實、第三名橋本宇太郎、第四名關山利一、篠原正美和前田陳爾並列第五,但在積分名次上,關山躍居第二位,其後才是木谷、橋本,第五名是前田。第二群中最突出的是藤澤庫之助、高川格和坂田榮男的亮相,而頗為引人注目的是島村俊廣(利博),他對第一群的棋士來說是個有威脅的人物。第二群的五人當中,藤澤(庫)居群雄之首,取得了非常優異的成績,在積分上還超過了第一群中的前田。


 


關於表2,有兩個人耐人尋味之人。一位是取得了優異成績的關山,還有一位則是曾在關西搞了兩年圍棋普及,後來獲得本因坊桂冠的岩本薰,兩人優勝次數都少得可憐,令人頗感意外。


 


關山的棋樸實無華,注重實地。因此,他在報紙和雜誌上都不太受歡迎。然而,儘管關山雖無名聲,卻腳踏實地地取得了好成績。有人做過調查,到昭


14年(1939年)為止,升段大賽中幾位棋士的勝率分別是:1, 0.8852, 關山0.6843, 橋本、木谷0.618。這與上述積分名次完全一致。


 


升段大賽無疑是依據段位來安排對局,與當今新聞棋戰的一律分先不同,越是段位高者越是常拿到白子。因此,多年不見岩本獲賞,這個原因是必須考慮的。岩本在升段大賽剛開始時就已經高居六段了。那時,七段棋士只有瀨越和鈴木兩位。所以岩本總是要執白對弈,獲勝的機會自然就少些。不僅岩本如此,瀨越、鈴木、加藤、小野田、久保松等人也都難得獲賞。


 


若論實力,前面提到的「第一領先集團」的棋士並不比沒有擠入該行列的棋士高多少,實力必須通過分先的勝負之爭來顯示。岩本在後來的本因坊戰中以實際行動證實了這一點,(岩本在第34 期本因坊戰奪冠~~譯者)加藤信也在第1期本因坊戰中顯示了超群的技能。(第1期本因坊戰加藤與關山戰平,因預選賽成績為第二名,故由第一名的關山奪魁~譯者)


 


每當人們評論起戰前棋壇往事,總要提及木谷、吳清源和橋本,這句話就好像定石一樣地說順了嘴。把木谷和吳清源連在一起稱呼是在昭和八年(1933年)兩人創造了「新佈局」之後。那年秋天,木谷在某次新聞棋戰中對前田的一局採用了三連星佈局。不久,吳清源在10月裡用三三、星、天元的佈局與本因坊秀哉名人對弈。「新佈局」的這種革新手法給棋界帶來了猛烈的衝擊,並且在那一期的升段大賽上,吳取得了優勝第一名,木谷取得了第二名,木谷還因此獲得了晉升一段的分數。如此一來,名聲歷來就很高的木谷、吳便越發受到棋界的青睞,三連星也隨之在業餘棋手中間推廣開來;就連木谷所著《新佈局》一書的發行量也突破了棋書出版發行的紀錄。昭和10年(1925)日本棋院出版了《木谷實·吳清源全集》16卷。下面就是日本棋院登的廣告:


 


「在舉世皆知的木谷實、吳清源時代裡,棋界的最大興趣已集中在新的焦點上。時值今日,我們確信只有本全集最能反映新潮的意義。這就是把握千變萬化的新佈局的兩位大師---木谷實、吳清源高超精闢的論筆!」這口氣簡直就像是說,除了木谷、吳以外,再也沒有別的棋士存在了。


 


橋本當時被木谷、吳的盛名所淹沒,而相形見絀,但不論在升段大賽還是在新聞棋戰中,他的成績始終緊隨兩人之後。如將昭和22年(1947年)以前劃為戰前,昭和23年(1948年)以後劃為戰後,那麼戰前橋本與木谷的對弈有46局,橋本的成績是23勝、22敗、1和棋,兩人勢均力敵,不分軒輊。安永一在《圍棋五十年》一書中這樣寫道:


 


當年開始學弈,橋本比木谷稍早一年,但從四、五段起開始被木谷超過,再加上木谷與吳清源創造的新佈局極受人們歡迎,所以,木谷一躍成為時代的寵兒,他的盛名使天才宇太郎的光芒顯得暗淡起來。但是,在對吳清源的戰績上,木谷敗多勝少,而橋本則與之平分秋色。橋本生來死不服輸,他從不認為自己在技藝上比木谷遜色,非常自負。所以木谷、橋本的對弈即使在升段大賽中也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任何一位棋士都是死不服輸的,不爭強好勝就不是一名稱職的棋士,橋本也不例外。鈴子夫人曾回憶道:「對局失敗的當天,他總是在月光下走到自家後院,雙手抱起一塊大石頭,一邊往地下砸,一邊責罵自己‘你這個大笨蛋!」


 


從昭和2年(1927年)春季升段大賽到昭和4年(1931年)春季升段大賽期間,橋本曾五次連續敗給了木谷,後來他奮起直追,終於扭轉了劣勢,總算報了這一箭之仇。其中,在昭和7年(1932年)秋季升段大賽中,橋本執白與木谷戰和的那一局頗受當時棋士們的好評,橋本本人也在《圍棋十人集》一書中將其作為「終身回憶的一局」而精選出來。還有一局也讓人們至今難忘,昭和18年(1943年)3月,在第2期本因坊戰挑戰者決定賽中,在即將決定誰能成為關山本因坊的挑戰者的最後階段裡,橋本七段與木谷八段再度相遇。那一局至關重要,只有戰勝對手才能奪得挑戰權。最後,橋本執白勝了3目半,終於獲得問鼎本因坊的資格,假如此局木谷勝了橋本,其結果肯定會像人們預料「橋本本因坊將誕生」的那樣,「木谷本因坊」也有可能寫進棋史。而且,只要一度摘取了本因坊的桂冠,像木谷這樣的著名棋士就很有可能在爾後多次降臨的機會中接二連三地奪取各種棋戰的桂冠。木谷曾在第4期本因坊戰中向岩本本因坊挑戰,第8期與第14期中又曾兩次向高川本因坊挑戰,結果卻是三次挑戰三次敗北。木谷的棋士生涯到昭和39年(1964年)宣告結束,那時已經出現了王座戰,最強決定戰、名人戰、十段戰、專業十傑戰等各種頭銜戰,但木谷最終沒能享受過其中任何一項桂冠。面對這個事實橋本曾說:「木 谷 先生的運氣太壞啦!」當年,「大豪木谷」的稱呼非常流行,在這個對木谷不乏美飾之意的稱呼背後似乎隱匿著難言之意,用橋本的話說,木谷是運氣不佳的悲劇棋士。也許這老天不作美的悲涼結局恰恰是從戰前與橋本的幾局關鍵棋敗北而初露端倪。


 


戰後,橋本多次敗給木谷。據統計,橋本4勝、14敗、1打掛(無時限的暫停),當今日本首位名譽棋聖藤澤秀行曾回憶道:「橋本宇太 郎 先生昔日曾有『天才宇太郎』之美稱,這一點我亦有同感。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橋本先生的棋很有招術。大家都知道,棋的作用、配置方法繁多,橋本先生正是在這方面技藝高超。也許可以這樣說,在這一方面,橋本先生真可列為當代第一!然而,這位宇太 郎 先生在木 谷 先生面前卻難顯神通。據我所知,很少見到橋本先生大勝木 谷 先生,這很可能因為木谷流鋼鐵般的陣形太堅硬了,那鋼鐵般的陣形一旦膨脹起來,會使對手的各種招術全部失靈。所謂膨脹起來,就是說,木 谷 先生的強大陣形從不給對手以可乘之隙,其實空一旦擴充起來便不可遏止,只要奠定下這樣的勝利基礎,對方往往不戰自潰。對於這一點,不僅橋本宇太 郎 先生一人,所有人包括我在內,都在木 谷 先生面前吃過大苦頭,有著深刻的體會。」(藤澤秀行著《破綻百出的一生》)


 


戰前與木谷旗鼓相當的橋本,為何戰後一敗塗地?有人說是因兩雄棋風有了變換而造成的,還有人說是宿敵之間的相生相剋。戰前與戰後橋本與木谷


的對弈,共計65局,橋本27勝,36敗,1和棋,1打掛。


 


橋本與吳清源這兩位師兄弟戰前共弈了29局,橋本13勝(其中執白1局),14敗(其中執白9局)、2和棋(黑白各1局)。執黑比執白之所以多7局,是由於有很長一段時期吳的段位高於橋本。此外,昭和3年(1928年),橋本奉瀨越之命前往北京和吳清源下過兩局「試驗棋」,都是橋本執白敗北,此兩局不計算在內。安永一曾說過:「在與吳清源的對局戰績方面,木谷是敗多勝少,而橋本則與吳勢均力敵。」


 


對自己下的棋,橋本很少發表評論,但那個時期與吳清源下的兩局棋卻使他不惜筆墨著文論述。其一是昭和8年(1933年)8月在讀賣新聞社舉辦的“日本圍棋選手權賽”的決勝戰中橋本執黑輸了2目的那局。那次棋戰是從七段到四段的16人參戰的淘汰賽,並計劃由優勝者與本因坊秀哉名人一爭勝負。當時,吳連奪篠原五段,林六段、木谷五段三城,橋本則連過長谷川四段、前田五段、關山四段三關,於是同門兄弟在決勝局中不期而遇。橋本連勝的3局全是執白,由於當年的棋都不貼目,可想而知,執白獲勝是多麼不易。


 


橋本回顧說:「當年與吳先生的決勝局,猜到白子還是猜到黑子,彷彿這本身就是決定此局勝負的關鍵。如有貼目的話,不論執白還是執黑都沒有多大差別。然而,由於沒有貼目,執白的一方大為不利。總之,猜棋的結果往往左右著勝負的結果。我很幸運,猜到了黑棋。『太好啦!』當時差一點這樣狂喊著蹦起來,心情確實興奮了許久。我想,如果雙方是勢均力敵的棋士,我獲勝的可能占八成。何況我剛剛升為嚮往已久的五段,並且前三局又是執白全勝,可謂銳氣正盛。這最後的一局猜到了黑棋,豈不是天賜我也!產生這些念頭當然是很自然的,沒想到事與願違,勝負竟是那麼殘酷無情!現在我悟出了一理:正是我的那種情緒使我失去了這無比重要的一局。


 


但說實在的,我那一局下的並不壞,只是快到終局時開始鬆懈。當時有這樣一個念頭作怪:反正是執黑,下到這種程度就行了,照這樣控制下去就足夠了。想當年,在執黑無貼目的對局下,如果真的想贏下來的話,只要抱著這種念頭去下大多會順順當當的。但是,像我那樣一昧地鬆懈下去,且一緩再緩,執黑也無法擺脫失敗的厄運。


 


本來是對我有利的局面,但後來差距漸漸縮小,臨近終局時,預料中的和棋又變成了一目敗的形勢。最後,差距拉得更大,終於輸了2目。


 


50年的棋手生涯中,我在關鍵對局上失敗的次數並不少,但沒有比這一局更使我遺憾的了。不論對手是吳先生還是其他人,懷著那樣的情緒去下棋是無法取勝的。認真地講,這局棋是輸在我自己身上。當決定我執黑時,勝負就已經決定了。我認為,每局的勝負都是在對弈之前就決定了的。如果說所有的棋都一概如此也許有些誇張,但下棋之前就已知道勝負結果的例子確實不少。此局就是一個典型。」


 


吳清源戰勝橋本之後,獲得了與本因坊秀哉名人對弈的資格。


 


他面對棋壇霸主,第一手下在右上角三三,第三手則落在左下角星位,第五手則以大無畏的氣慨打在天元。這種空前絕後的新佈局猶如點燃了向舊棋壇挑戰的烽火。霎時間,全日本的棋迷們都沸騰起來了!據橋本回憶:「當我輸給吳先生時,讀賣新聞社的正力松太郎社長緊握我的手,說了一句令人哭笑不得的謝語:謝謝,你輸得太好啦!本來我心裡就感到非常痛惜,又受到奚落般的感謝,不禁滿腹怨火。但後來一想,圍棋界因此而沸騰起來,其結果卻是可喜的。」


 


和吳清源下的另一局棋是昭和18年(1943年)末,由中部日本新聞社及另外兩社共同舉辦的「本因坊--吳三番棋」的第二局。用橋本的話來講,這是「勉強能請大家一看的棋。」


 


橋本與吳戰後的對弈共有40局,橋本13勝、24敗、3和棋。其中執黑執白各20局。24敗之中,有7局為執黑,弈為和棋的三盤也是執黑,這三局也令人感到可惜。


 


戰前兩人始終是旗鼓相當,可戰後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呢?與橋本同木谷的對弈成績非常相似,看來這又是一個難解的歷史之謎。前面所述其成績下降的


第一步,是從昭和21年(1946年)吳--橋本第一次「升降十局賽」的第二局開始的。吳當時加入了一個稱為璽宇教的新派宗教組織,並在該教團體中地位顯赫。這第二局棋與吳的宗教結下了不解之緣,也是橋本跌落的開始。其後橋本節節敗退,弈至第八局,吳已領先四局,迫使橋本與吳的局差降為先相先。


 


昭和25年(1950年)7月始,橋本--吳的第二次升降十局賽和每日新聞社主辦的三局賽同時拉開了戰幕。


 


當時關西棋院內部混亂異常,以橋本為中心的獨立派與以光原伊太郎,細川千仞為中心的日本棋院調和派之間的明爭暗鬥愈演愈烈,關西棋院的分裂之勢已不可避免了。在這種艱難的時局下,橋本毅然同意了與吳清源連戰13局的計劃。而且,就在升降十局賽結束之際,緊接著又增加了與坂田榮男的七局賽(本因坊挑戰賽)。對於這種實屬勉強的對局計劃,也許有人會斷然拒絕,但意志越發變得剛毅的橋本卻決心直進,發誓奮戰到底。當時他這樣拼命也許是出於對關西棋院發展狀況的考慮。每日新聞社主辦的三局賽開始之際,作家豐島與志雄在該報曾失真地寫道:「橋本先生現在從棋界的政治紛爭中解脫出來了,所以他可以專心致志地與吳先生對弈。我想,他一定能下出漂亮的棋來!」


 


然而,事實恰恰相反,橋本的處境哪有那般輕閑。可以說,自古以來還沒有一個棋士是身陷如此繁忙、複雜的事務中與最強棋士比武的。


 


結果,橋本在這次與吳的三局賽上全敗,升降十局賽中3勝、5敗、2和,特別是每日新聞社三局賽的第一局中,橋本執白輸了半目,被公認為是橋本的名局。


 


後來,吳在回顧過去時曾說:「我30歲時棋力最盛。」與橋本下第二次升降十局賽擂爭時,吳正是3637歲,理應是他精力最充沛的時期,然而與吳進行浴血之搏恰恰是在橋本處境極端惡劣的歲月裡。


 


綜觀戰前與戰後,橋本--吳共弈69局,橋本26勝、38敗、5和。


 


從總成績上看,橋本落後於木谷9局;落後於吳12局,如果說這就是三雄的對局成績,那麼,當年大家都說順了嘴的「木谷、吳清源與橋本」的說法應該調整為「吳清源、木谷與橋本」才對。


 


然而,橋本奪得了木谷與吳兩雄均未摘取到的桂冠。木谷當年在本因坊、王座、十段等棋戰中多次出場,並當過幾次挑戰者,但木谷最終也沒有摘取過一項桂冠。吳也於戰前參加過本因坊戰,並作為最有希望的問鼎者而引人注目,但吳最終也未能登上本因坊的寶座。戰後,吳不再參加本因坊戰,其原因似乎主要在吳的宗教生活及與日本棋院的關係上。假如吳想在上述棋戰中出場,當然是可以參加的。但他不僅不參加本因坊戰,在其他棋戰上也再不露面。就這樣,吳在他棋士生涯最後一次機會,即第1期名人戰中仍然是壯志未酬,最終也未能奪得任一項頭銜賽的桂冠。而儘管橋本在戰後多次敗給了木谷與吳,但他畢竟取得了木谷與吳夢寐以求的光輝戰績。


 


棋壇文人三浦升從「橋本、木谷、吳三人開創了昭和初期的黃金時代」這一點出發,把三雄稱為「同期爭妍的櫻花」。


 


筆者認為,這三位棋壇巨星,或者可以再加上關山利一,這四位棋士在戰前是屬於「第一領先集團」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都不愧是偉大的長跑家。


 


當年,坂田榮男把橋本宇太郎譽為一顆璀璨的棋星,他曾寫道:「我入段時,(註:昭和10年=1935年)橋本先生已是五段,「天才宇太郎」的美名聲震遐邇,這顆璀璨的棋星在日本棋壇閃耀著奪目的光芒。」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koubokukei 的頭像
    koubokukei

    新正宗台灣誠實是美德不欺不騙不偷不搶圍棋社

    koubokuke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